禾下乘凉,梦圆韶关。8月1日,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新兴村巨型水稻农田水产养殖实验基地,试种的40亩“巨型稻”迎来了丰收。一阵清风吹来,稻穗随风摇曳,卷起金色的波浪,黄澄澄的稻谷颗粒饱满,像一串串风铃似的,与清风合奏出一曲丰收之歌。一台台收割机正在纵横驰骋,稻谷的清香和丰收的喜悦弥漫着整个稻田。
据新兴村党支部书记黄秋梅介绍,这种“巨型稻”是当地今年3月份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引进的新型水稻品种,上半年尝试种植了40亩,目前水稻已经结满了稻穗。“巨型稻”的特点在于“巨”,主要体现在其植株之巨与产量之大。根据试种数据显示,新兴村试种巨型稻株高度能达到1.8—1.9米,和普通水稻相比,高出1米左右;单穗实粒数近500粒,比普通稻多2-3倍;经实割测产,亩产湿谷700公斤,产量也远高于普通水稻400余公斤的平均产量。
据了解,“巨型稻”拥有高产的特点之外,因其根系较深,能达到四五十厘米,可以很好地吸收土壤养分,又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优点。同时,这些优势,能够满足发展立体农业的需要,形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这边还在收割稻谷,那边已有农业企业抛出高价全部收购。“第一年试种,各方面都不成熟,加之受前段时间的洪涝灾害影响,实际产量没有达到预期值,但目前有这样的产量,也可以说是成功了。”黄秋梅站在稻穗下,用手捧着稻穗,比画着人和稻子的“身高差”。
“‘巨型稻’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历经十多年成功培育的品种,目前已在湖南、湖北等地试种成功,我们很看好这个品种的前景,下一茬的种植面积计划扩大到300亩,并将针对性地调整种养方法,预计植株、产量应该还会提高,让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不再是梦。”黄秋梅补充说,“加之秸秆(含较高纤维素、维生素)饲料化,将实现多重效益,有利于激发农民种粮及发展‘禾下经济’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据乳源当地农业部门介绍,受贫瘠的石灰岩土质和高海拔地区限制,乳源的水稻种植之路走得缓慢。通过种植巨型稻,在弥补乳源土地和气候带来的种植短板问题的基础上,将为乳源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新路径,助力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巨型稻”产业将释放出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助推乳源乡村产业振兴。(转载韶关日报 邹方筱)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