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近两年来,我市下大力气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将其作为“改革攻坚规范治理年”的重点领域治理任务,全面实施“红黑榜”制度,深入开展“暖企”行动,推动营商环境优化迈向纵深。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位于第三档首位,较上一年度有明显进步。接下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全力破解营商环境领域的顽瘴痼疾。
突出抓好流程再造,提升服务质效。数据“跑起来”,经济才能“活起来”。目前,我市还存在行政审批环节不够精简、办事便利度有待提升、项目落地建设耗时偏长等问题,必须全力攻坚流程再造,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狠抓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要全面提升办事便利度,大力推进“跨域通办”“一窗办”“免证办”“就近办”“明白办”;深化企业登记便利化,全面落实企业开办全流程“一网通办、一窗通取”“全市通办”。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服务体系线上线下一体化,打破信息壁垒,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要深化水电气报装便利化,完善市政公用服务综合窗口设置,优化精简报装环节;深化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进优化企业间转移登记办理流程,实现当场办结领证。
破解制约瓶颈问题,强化要素保障。要素保障是评价营商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021年我市当年签约、当年动工转化率没有达到预期,主要原因就是用地、用林、环评、能耗指标等要素保障没有及时跟上。要破除“等靠要”思想,围绕企业发展、项目落地,在土地、水电、燃气、能耗、环评、用工等方面,精准有效抓好要素保障,特别是要全力抓好征地拆迁、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解决项目等地问题。要改革审批制度,开展集中审批办公,实施并联审批、容缺审批改革,落实为企业代办制度,主动上门服务。要加强对各地和项目单位的指导,加强用地指标与水田、耕地及林地指标等要素衔接,抓好项目规划选址,提高项目落地和建设效率。要狠抓人才引进,吸引职校学生留韶就业及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就业,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题。
助力企业纾困解难,降低运营成本。成本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疫情防控等因素叠加影响,控制好经营成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持续降低市场主体综合成本,清理取消不规范不合理收费,严格规范收费行为,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跃度。要深化供水供电供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实现公用事业属性合理定位和成本合理分担。要重点加快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天然气供储销体系,严肃整治企业随意提价行为,切实降低终端用气价格。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完善惠企融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大力推广银行保函、保险等非现金缴纳投标保证金,降低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成本。要启动项目采购电子交易系统,开展政府采购异地远程评标,降低市场主体招投标成本。要降低综合成本优化政策供给,实施“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政商交往。法治是政商关系的基石。目前,我市部分党员干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关系好办事”的惯性思维,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要坚持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杜绝“随意性执法”“选择性执法”“偏向性执法”。要推进公平竞争,坚决消除招投标市场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市场壁垒,破除歧视性、隐蔽性的政府采购壁垒,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要推进公正司法,严厉打击侵犯企业财产权、知识产权及损害企业声誉的违法行为,努力让企业家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规范政商交往,促进健康的政商关系在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的轨道上良性互动,准确把握好“亲”“清”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决依法反腐,防范政商之间的不正当利益关联、利益输送,杜绝假公济私、摈弃暗箱操作,全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行动、根本在落实。我们要牢固树立一切围着企业转、一切围着项目干的“店小二”服务理念,以“坐不住”的紧迫感、“输不起”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下一番真功夫、实功夫、深功夫,坚决打赢打好这场硬仗。(转载韶关日报 邵芳彩)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